[古诗翻译]一枝花·春日送别-作者刘庭信

日期:2014-07-12 来源:刘庭信 点击
元 刘庭信

  丝丝杨柳风,点点梨花雨。雨随花瓣落,风趁柳条疏。春事成虚,无奈春归去。春归何太速,试问东君⑴,谁肯与莺花做主⑵?

  【注释】
⑴东君:传说中的司春之神。

  ⑵莺花:莺啼花开,泛指春天景物。

  【译文】
杨柳在丝丝微风中飘荡,梨花在点点细雨中展放。点随着花瓣飘落,柳条在风中显得格外疏朗。春天过去了,谁也没有办法把春天留住。春天为什么走得这样快?请问司春的东君,谁能保护大好春光为莺花作主。

  【鉴赏】
这是刘庭信所作的套曲《春日送别》的第一曲,在元散曲中久享盛誉。贾仲明《录鬼簿续编》说它“语极俊丽,举世歌之”。

  这首曲子的曲辞确实是“语极俊丽”。开头四句,作者扣住题中的“春日”,用工细绮丽的笔墨,描绘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景图。风衬杨柳,显杨柳更风流;雨衬梨花,显梨花更圣洁。杨柳随风,梨花带雨,风与杨柳,雨与梨花,皆互为映衬,相得益彰。风乃“丝丝”风,雨乃“点点”雨,“丝丝”、“点点”两个叠词,把春天特有的轻柔、甜美的韵味尽情透出;同时也隐含着柳摇若风,花落如雨的比喻。这四句对仗工整,实际上是以诗入曲,借对仗艺术而使这幅春景图形象更鲜明,色调更和谐。“雨随花瓣落,风趁柳条疏”使用的是互文手法,梨花瓣落,因为雨打,更因为风吹;柳条稀疏,因为风拂,也因为雨洗。花落柳疏,也透露出隐隐的哀愁。这种情绪,在“春事成虚”以下五句中得到了充分表现。梨花瓣落,春将归去,故云“春事成虚”。这里的“无奈春归去”既指自然界的“春”,也指即将远去的“人”;同样,“春日何太速”一语,既是对匆匆而尽的“春”的质问,也是对匆匆离去的“人”的埋怨。而最后的“试问东君:谁肯与莺花做主”,便由怨而转为幽愤了,亦暗扣了题旨“送别”。全曲先写景而后抒情,由景生情,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。

[作者简介]

  刘庭信 元代散曲作家。益都(今山东)人。原名廷玉,排行第五,身黑而长,人称"黑刘五"。为南台御史(一说湖藩大参)刘廷□从弟。生卒年不详。《录鬼簿续编》说他"风流蕴藉,超出伦辈,风晨月夕,惟以填词为事。"
刘庭信的作品以闺情、闺怨为主,题材比较狭窄,但是在当时却很有影响。据《录鬼簿续编》所说,其套曲〔双调·新水令〕《春恨》"和者甚众,莫能出其右",又有〔南吕·一枝花〕《秋景怨别》、《春日送别》两套,"作语极俊丽,举世歌之。"刘庭信作品风格奇俊明艳,《太和正音谱》评他的作品"如摩云老鹘"。与元代后期其他散曲作家相比,他的作品是有特色的,他接受民间情歌的影响,有时用俗语入曲,善写曲折缠绵之情,描绘详尽。但是过于奇巧纵情,有失端方。如他的〔折桂令〕《忆别》,写别离之情,凄凄凉凉,淋漓尽致,不留余地。又如《春恨》、《春日送别》等套曲也都情思绵绵,辞意靡曼。杨维桢评他的散曲"纵于圆,恣情之过也"(《东维子集·沈生乐府序》)。
刘庭信所作散曲今存小令39首,套数7首,收入《太平乐府》、《盛世新声》、《词林摘艳》、《乐府群珠》等集中。

(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 https://www.sczsxx.com/html/read/gushi/2014071234715.html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