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大奇迹:假名文字的由来

日期:2015-02-04 来源:七大奇迹 点击

  七大奇迹——假名文字的由来你知道吗?了解假名文字的由来,增长自己的见识,增强判断能力。

假名文字的由来

  最迟到东汉初年,日本已与中国建立了友好关系,随着两国交往加深,汉字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传入了日本。在汉字传入日本时,日本已有了自己的语言,但没有自己的文字,在与中国的交往中,日本人深深地被中国文化所吸引,于是试图在自己的语言中引入汉字,以便于文化的吸收和交流。
  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,古日语和汉语的读音大相径庭,它们的音节极为不同,为使汉字音节能为日本人接受,日本人用日语音节改造汉语音节,实现了汉字读音的日语化。但是有许多汉字不容易被日语音节转化,这种情况下日本人只好通过对汉语读音的模仿创出一些新的读音。在这里,汉语方言对模仿有很大影响,所以,在日本人模仿的汉语“音读”中,就分出了“吴音”、“汉音”和“唐音”等不同形式。“吴音”与晋朝时汉字主要由江浙一带传入日本有关,带有吴地的特有软语发音。“汉音”则主要受华北和西安一带语音影响,由于传入多在隋唐时期,而那时中日交往最为广泛,所以至今“汉音”是日本语言的主要读音。宋元及其后,汉字传入日本并被模仿的语音称为“唐音”,也有较大影响。
  日本人还用日语解释汉字的意义,学名叫“训读”。在训读时,日本人往往用几个音节解释汉语的一个音节,这就出现了日文中常见的一字多读现象。
  上面所说的都是日本人在语音方面对汉语的吸收,其实不仅仅如此,日本人早就在琢磨怎样用汉字来书写日语,这种摸索的最终结果就是假名文字的出现。
  假名,顾名思义是借用之意,就是借用汉字作为音符,来书写日语的形式。假名吸收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分类,分为两种:一种是用简化楷书的部首表示日语音节,一种是用简化草书的部首表示日语音节,前者称为片假名,后者称为平假名。
  大约到公元13到14世纪,假名成为日本的成熟文字,为人们广泛使用,但知识分子则多用文言文写诗作赋,文言文仍被看作高贵的象征。

  来源:8部“知道点”丛书

(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 https://www.sczsxx.com/html/read/renwu/49396.html)

  特别说明:招生考试网【www.sczsxx.com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相关信息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