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竺之国的哲学传统_世界哲学

日期:2015-01-27 来源:招生考试信息网 点击

  世界哲学——天竺之国的哲学传统你知道吗?了解天竺之国的哲学传统,增长自己的见识,增强判断能力。

天竺之国的哲学传统

  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历史文献——《吠陀》
  吠陀,是梵文Veda的音译,是智识的意思。《翻译名义集》说:韦陀,又名吠陀,此云智识,由此生智。雅利安人称此为七戢所作,是天启的圣典。黎俱吠陀的完成,大约以西元前1200年为中心。此后的一两百年间,又有沙摩吠陀、夜柔吠陀的编集,最后又有阿达婆吠陀的出现。阿达婆吠陀,是在该地土著达罗毗荼人中间流传的降福、攘灾或咀咒仇敌的咒语,为雅利安人吸收采用到祭典中,而取得第四吠陀的地位,四吠陀的完成,大约是西元前800年间的事。
  四吠陀的内容,如下所述:
  (一) 黎俱吠陀。四吠陀中,黎俱吠陀是最原始的一种,这是雅利安人居住在五河地区的时候,诗人歌颂大自然的诗句,及招请诸神至祭祀场所的赞歌。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下来,最后编集而成的,这是世界最古老的诗篇,由1017首诗组成,计10580颂,分为10卷。这是在祭祀的时候,献给诸神的赞唱。
  (二) 沙摩吠陀。这是苏摩祭时所用的赞歌,由1549颂所组成,分为两卷。其中多是预祝丰年的赞歌。
  (三) 夜柔吠陀。这也是纯为祭祀用的赞歌,它的出世较晚,约是雅利安人离开五河,移居阎牟那河拘罗地方的作品,它是由韵文与散文混合而成的。
  (四) 阿达婆吠陀。阿达婆吠陀与前三者不同,前者是公认的圣典,而此则全是个人招福攘灾、咀咒仇敌的咒法,古代印度称前三吠陀为“三明”,视为三位一体,阿达婆吠陀则是后来附加的。

  来源:8部“知道点”丛书

(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 https://www.sczsxx.com/html/read/renwu/48475.html)

  特别说明:招生考试网【www.sczsxx.com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相关信息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