君子儒与小人儒_中国哲学

日期:2014-12-24 来源:招生考试信息网 点击

  中国哲学——君子儒与小人儒你知道吗?了解君子儒与小人儒,增长自己的见识,增强判断能力。

君子儒与小人儒

  自夏代开始,中国形成了一套礼仪制度,这些礼仪制度把人们的行为约束在一定的规范之内,从而保持社会等级秩序的稳定,并且也从这些行为规范中,培养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秩序的习惯。古代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情是祭祀神祗和战争,因而,这套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,就是如何祭祀神祗。这些礼仪到了周代已经发展得非常完备,也非常烦琐,需要专门的人士去掌握它们,并且在行礼时充当司仪。这些通晓礼仪规范并且在贵族人家祭祀行礼时充当司仪的人们,被称为“儒”。他们必须通“三才”(天地人)、阴阳之道。也就是说,儒不仅要懂得行礼时的那些仪式,还要通晓那些仪式的意义和作用,即礼中之道。
  墨子时常讥讽儒,称其“富人有丧,乃大悦喜曰:此衣食之端也”。此是墨家对儒者的贬辞,仅仅反映儒者的部分情况。其实,他们大都是社会上有一定文化知识和道德的学者。
  到了春秋末期,以孔子为中心的一批学者,办学授徒,整理和研究古代典籍,关心国家大事。道家和墨家都称孔子一派为儒者。孔子早就意识到这点,为了避免人们的误会,要与上述儒者区别开来,特别告诫自己的学生:“女(汝)为君子儒,毋为小人儒。”显然,他们自认为是君子儒。

  来源:8部“知道点”丛书

(文章来源招生考试网,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: https://www.sczsxx.com/html/read/renwu/43667.html)

  特别说明:招生考试网【www.sczsxx.com】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相关信息以权威部门公布的信息为准。